
辦公地址:海口市海秀中路(金牛嶺公園路口)94號沁園嶺秀B1棟703室
工廠地址:海口市海榆中線業里村口北100米
電話:0898-68624932 傳真:0898-68624930
熱線:13698985812
郵箱:xinmu212@163.com
網址:www.zj-xd.com.cn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新聞資訊>行業熱點
2017年10月11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沈祖炎教授因病辭世。
沈祖炎是中國鋼結構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為中國鋼結構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他一輩子傾心樂守講臺,熱情躬耕教改第一線。
“大師精誠一生土木桃李漫天,學界泰斗一世鋼構大家風范。”“永遠銘記您的教誨,感激您的師恩!”“先生留下的精神財富、建造智慧和高教質保體系,將光澤后代。” ……聽聞噩耗,同濟師生紛紛在 朋友圈刷屏,寄托哀思。

沈祖炎教授 資料圖
62載的講臺生涯
“如果說我這輩子為教育事業做出了一些成績,那也是基于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認識。我認為教師是所有職業中責任最為重大的,容不得我們有一絲一毫的疏忽、馬虎。”
兩年前,在從教60周年之際,沈祖炎曾如此感言。當時,一談起教學、談起培養學生,年逾八旬的他依然饒有興味。
上世紀50年代初,沈祖炎就讀于同濟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專業。他在班上年齡最小,可學習成績總是穩居第一。1955年,20歲的沈祖炎畢業留校,成為了鋼結構教研室一名年輕的助教。從此60余年如一日傾心相守。
在同濟,他曾先后為工民建、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主講過鋼結構課程,長達30多年之久。他還為房建專業工農兵學員班教過10年的建筑結構課。
自1978年招收第一位研究生開始,經他親手指導培養的研究生已逾1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3名,還指導博士后研究人員7名。
“上課已經成為我的職業習慣。不讓我上課,我非但不會感到輕松,相反會很不習慣,會很難受。”即使是1984年至1995年,沈祖炎擔任同濟大學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事務極其繁忙,仍堅持為本科生授課,擠出時間指導研究生。
從1998年起,他還積極倡導并親自帶頭為剛跨進校門的新生開設《土木工程概論》系列講座。
2003年春開始,他抱病牽頭、先后主持召開大小會議50多次,制定完成了國內首創的同濟大學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并出任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管理評審專家組組長。
只要一談起為師,一提到教學,沈祖炎就興致盎然,滔滔不絕,常常冒出“樂趣”“快樂感”“滿足感”等詞匯。他的學生們說,“教學始終是沈老師最樂于與人交談的話題。”2001年,這名院士獲評“全國模范教師”;2006年,榮獲全國“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一代鋼結構大師
對于許多土木學子來說,“沈祖炎”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因為在他們所學的專業教科書中,有多本是沈教授的專著或是由他主持編寫的。
在王達時、李國豪等名師的指引下,學生時代的沈祖炎就對鋼結構萌發了無限興趣。留校任教,沈祖炎在教學之余,開始朝著科研領地邁出第一步。
那是鋼結構的沉悶年月,由于國內鋼材供應十分緊缺,鋼結構實際的應用非常有限。既申請不到科研課題,也難于遇上工程建設項目,無“用武之地”。面前難關重重,沈祖炎沒有卻步。
轉機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鋼結構在國內開始興起,從此沈祖炎的學術成果在一些重大工程中相繼得到成功應用,他成為多個國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把關人。
1994年秋,上海八萬人體育場鋼屋蓋模型試驗前夕,就在同濟大學結構工程所的實驗室,繞著由幾千根桿件組成的龐大結構模型,沈祖炎教授走上兩圈,一眼就指出哪些部位,甚至具體到哪幾根桿件最需要著重觀察。
一經試驗,他的判斷完全準確。20多年前的這一幕,他的學生、現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的趙憲忠教授記憶猶新。
1995年初夏,上海大劇院6075噸的鋼屋蓋實施整體吊裝。時任頂部鋼結構整體提升副總指揮的沈教授頭戴安全帽,目光如炬,在工程現場坐鎮指揮。經過20小時協同作業,鋼屋蓋成功吊裝。
還有國家大劇院、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世博會世博軸陽光谷……他都在關鍵技術上保駕護航。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顧問總工程師汪大綏,曾在浦東國際機場一期航站樓等重大工程中與沈祖炎有過合作。他說,每次聽沈先生發言,總能感受到他高屋建瓴的氣勢、深厚扎實的理論修養,不愧為不斷把中國鋼結構研究推向新高度的一代宗師。大學同窗、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董石麟教授說,沈祖炎一直非常 關注鋼結構行業產業發展模式,倡導鋼結構的推廣應用要充分發揮其“輕、快、好、省”的特點,利用好其抗震性能的特點,呼吁在當前積極推進建筑工業化進程中要注重對建筑工業化本質和內涵的思考,在業內反響強烈。
留下一支學術梯隊
斯人已逝,但在身后,沈祖炎為同濟大學留下了一支完備的學術梯隊。
近年來,同濟大學鋼結構學科發展勢頭強勁,學科體系趨于完備,人才隊伍日益壯大,學術地位不斷上升,國內外影響力持續增強,近年,建筑鋼結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落戶在同濟大學。
沈祖炎一直主張讓一些根基好、能力強、創新意識強,對研究懷有興趣的研究生,畢業后留下來,繼續科研攻關,認為這將有利于同濟大學鋼結構學科的長遠發展。
事實證明了他眼光的前瞻與獨到。如今,在曾經師從他、在他的指引下步入鋼結構研究領域的中青年人才中,已經有一批成為了某一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專家,各自擁有了一支支年輕的新生力量。
“我的學生能超過我,是我最大的快樂。”沈祖炎曾這樣坦露心聲。他鼓勵學生們結合個人興趣、社會需求、學科發展,大膽闖,開辟出一片自己的科研新天地。
對于沈祖炎 關注學科長遠發展這一點,幾位年輕弟子也有真切同感。當初正是在導師的鼓勵下,趙憲忠、李元齊、孫飛飛三位年輕人在留校兩年內就分赴英國、日本、意大利做博士后研究或開展合作交流。回國后,沈教授又與他們坐在一道,共同謀劃最合適每個人的研究方向。
留學日本多年的吳明兒博士2004年底加盟同濟大學,不僅因為“沈祖炎”這個名字在日本鋼結構學界享有很高知名度,讓他格外心動的,正是“沈教授領銜的這支實力不可小覷的中青年學術骨干梯隊”。
步入耄耋之年,沈祖炎每天心頭所系、心中所念的,依然是他鐘愛一生的教育科研事業。他依然奔忙在鋼結構領域,作講座、寫教材、指導青年教師。
“我是個閑不住的人,只要自己身體允許、力所能及,還是希望能繼續帶帶學生,做做科研,想盡力為學校、為院系多做事情。”2年前在從教60周年座談會上,老先生神采奕奕地笑著這樣說道。